宏源证券: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国际经验

2014-03-27 15:15:04 来源 中国证券网 | 作者
宏源证券 陈光磊,孙海琳

  在金融创新背景之下,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非常必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主要经过三个阶段: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来直接控制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操作目标的变动影响中介目标,导致中介目标变动;中介目标变动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和实际经济增长。我们通过对上个世纪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历史和趋势研究,以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选择提供来自历史经验的逻辑和判断依据。

  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换与其国内经济金融发展背景和国际化程度有着密切联系。 1970-80年代两大原因促成了美联储由利率中介目标向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转变: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在通货膨胀高涨趋势下,真实利率难以预测,名义长期利率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不稳定,针对利率中介目标的调控难以实现预期效果;为规避金融管制和法定准备金要求,出现了金融创新,资金大量流出银行,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削弱了利率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效率。1990年代至今美联储构建真实利率为中心目标体系与 90 年代美国债务社会背景下,企业和个人对于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加强有关。

  各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依据其面临的经济金融的背景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英国先采用以利率为中介目标,到货币供应量目标,最后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德国是发达经济体中,实行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最早,同时也是时间最长的国家。有学者认为德国货币供应量目标的经常性偏离实际上是为了实现一种“政治经济功能”。日本采取的是一种相对较弱形式的货币供应量目标制,选择的货币供应量指标是 M2+CD,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又这一主要指标扩大为M2+CD+新的金融工具,即“广义流动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