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重工:着力打造强大旗舰与集群舰队拓展全球市场

2017-11-09 18:41:45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杨伟中

  中国证券网讯 当年成立之初一句“凡是有集装箱港口的地方,就要有ZPMC品牌起重机”的誓言,加上全体员工持续不断奋力拼搏与追求创新与卓越的精神,成就了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时期问鼎当今世界港口机械“大哥大”宝座,公司ZPMC品牌产品远销海外99个国家和地区,已连续19年保持港口机械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2016年度港口机械产品更是占据了全球市场82%份额。

  如今,当振华重工以智能制造能力聚焦于现代化智慧港口建设之际,一举亮出的当今全球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码头系统,再度惊艳世界。

  自本月7日起连续两天,振华重工通过在上海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全球码头智能化解决方案交流论坛暨洋山港码头现场观摩活动,一举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大知名航运公司大佬如马斯基、中远海特等,专业码头运营商大腕如新加坡港务局(PSA)、地中海航运、东方海外等,以及品牌港机配件商等,共计12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汇聚一堂,详细听取振华重工对于自动化码头系统的全方位剖解,共议未来码头智能化的协作发展方向与市场前景。

  振华重工董事长、党委书记朱连宇在论坛上用十分钟时间激情饱满地发表了致辞,简约回顾了振华重工132年(即公司所吸收合并的上海港机之源头)历史传承,再结合公司先后在厦门港、青岛港和上海洋山港四期所推出的自动化码头案例,深入介绍了振华重工近20年来深度耕耘自动化码头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瞄准发展趋势 聚焦智慧港口建设实现产业升级

  随着全球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各国各地区港口之间对于物流竞争趋于白热化,船舶运输和装卸成本也随之上升,而环保与效能方面新的标准提升,使得集装箱港口方在新建或改建码头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需求。与此同时,国际港口机械制造领域伴随着供需平衡已被打破,港机制造企业也面临着供给端改革的压力,结合船舶日趋大型化态势,相应的装卸设备节能环保化、设备智能自动化等已成为港机装备领域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朱连宇指出,与传统码头相比,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具有技术含量高、运行安全可靠等优点,富有忧患意识的振华重工较早地看清了集装箱码头(包括今后的散货码头)发展的大势所趋,自1990年代末期开始便关注并致力于研究开发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设备。

  “振华重工ZPMC品牌港机产品早已走出国境,驻扎于五大洲各大港口。但面对港机市场前有海外老牌同行的激烈竞争,后有境内外新兴企业不断追逐,振华重工未有一丝懈怠。”朱连宇表示,“如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一直是我们振华人的内心追求。”

  据了解,振华重工于2000年就参与了德国汉堡港阿尔滕韦尔德集装箱码头公司(CTA)自动化码头建设,其时研制出第一代自动化引导小车(AGV)的原型机。2006年振华重工又中标参与了荷兰鹿特丹Euromax全自动化码头建设。直到2007年振华重工自主研发一套以1:1实物建成了世界首创的节能环保型立体轨道式自动化码头示范线。这一落脚于公司长兴岛基地装置所展现的安全高效而低碳清洁等诸方面特色,每年吸引了大批业内同行前往参观,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此后不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世界贸易量下滑,最终传递至物流港口领域,令原本对于自动化码头建设初具热情的欧美、中东港口东家们收敛起投资目光。但是,振华重工毫不懈怠地继续从事自动化码头系统的整体研究开发。朱连宇指出,我们通过上千名技术人员卧薪尝胆,集腋成裘而厚积薄发,最终拿出了全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公司从原先单一的港机设备供应商,到可以提供自动化单机设备,最后转变为一家系统化与一体化码头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2015年底,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个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包括3台双小车岸桥、16台自动化轨道吊、18台自动化引导小车和8套自动化引导小车伴侣在内的整套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一举在厦门远海码头顺利投产。这一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由中央控制室计算机控制,实现了堆场无人化作业,不仅降低了码头用工成本,还提高了安全作业水平和产能,由此开创了中国大陆码头装卸设备自动化破冰之旅。

  紧接着,2015年6月下旬和同年8月上旬,振华重工作为系统总承包商又分别拿下了青岛港和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项目。

  据了解,于今年5月已投入运营的年吞吐量可达520万TEU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一举使用了ZPMC 7台无司机室远程操控双小车岸桥、38台全锂电池带顶升功能自动化导引小车(L-AGV)、38台自动化轨道吊及1台调箱门固定吊,并为这些设备配备了智能的码头设备控制系统(ECS)。

  总投资约为1.74亿美元的洋山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更令振华重工再次大展拳脚。该港拥有2350米的岸线、7个泊位,预计于本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吞吐能力可达400万TEU。据称后续洋山四期会继续扩大规模,最终将有26台岸桥、约120台轨道吊和超过130辆自动化引导小车投入使用,吞吐量将达到630万TEU(标准集装箱)。

  朱连宇自豪地给与会者介绍道:“我们的自动化码头有着‘三高、一低、一短’优势特点,也就是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先进性、低成本、周期短。”

  令人注目的是,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被振华重工创下了业内同类自动化码头投产的世界两项纪录,一是仅花了21.5个月实现现场开工作业;二是在软件与硬件的双重保障下,岸桥平均作业效率达到25.6自然箱/小时(Move/H)。同样,据介绍洋山港四期中将大量采用自动化信息技术,其建成后将大大缓解目前洋山港吞吐能力紧张的现状,上海港年吞吐量也将突破4000万标箱,届时有望成为全球吞吐量最大码头。

  据朱连宇告知,目前,振华重工在境内外实施的还有唐山港自动化码头,以及意大利VADO、阿联酋阿布扎比哈里发港自动化码头等项目,还有更多正在洽谈与跟踪的海内外自动化码头项目。

  确立一体两翼 打造“旗舰”再添发展后劲

  近些年来,振华重工一直谋求从设计、研发、管理、服务等诸维度进行五个方向的转型升级,即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卖产品转向卖精品(技术)、从卖设备转向卖系统、从卖硬件转向卖软件(服务)、从2.0时代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转变为4.0时代的新模式。由此公司释放出快速发展的新动能。

  朱连宇认为,振华重工从一家传统的港口机械制造商,转向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码头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具备了可提供码头新建或改造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力。可以说,振华重工在这个领域已经一览众山小,但是在论坛间隙的单独面谈中,他冷静地指出,公司如何从一面业内的“旗帜”进一步提升为一艘业界的“旗舰”,其实还需要花费更大的功夫。

  朱连宇强调,公司已经根据控股股东近期变更为中交集团后的实际情况,着手确立了“一体两翼”新的发展战略,通过以"装备制造"为本体(包括港口机械、海工装备、大型钢构、专用电气等在内),并以“资本运作”与“互联网+”为两翼,致力于打造中国民族装备工业的“旗帜+旗舰”。

  据两个月前公告显示,振华重工控股股东将由中国交建变更为中交集团,但此举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权发生变更。作为国企改革重要举措之一,中交集团是国资委确立的七大国有资本运营试点单位之一,将成为一个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平台,旗下配置有六大支柱产业。由中交集团孙公司变为二级子公司的振华重工,将成为集团“一台六柱”中的装备板块类支柱产业。朱连宇认为,这必将有利于公司借助产业聚焦,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连宇说:“公司将积极适应这样的变化,主动实施相关产业内的投资与并购,由此通过振华重工已有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等,嫁接到未来加入我们这个产业群中的相关企业,构建好我们产业生态群,借势做大我们的体量,结果就会形成一个由振华重工牵引的‘旗舰’群落。”

  朱连宇坦言,除了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大力拓展以外,我们还将产业链延伸至海工装备、海洋工程、海上运输、海上风电,以及以智能立体停车系统为突破口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积极探索出一种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据朱连宇称,这方面有好多文章可做,有些就可以运用资本运作的思路来打开产业发展局面。他举例道,根据目前海洋开采领域不太景气的格局,公司可以借助ZPMC在海工装备方面建立起来的信息优势和品牌优势等,趁此介入下游尚处价值洼地的海洋油气田领域。这方面也可以通过自身装备的融资租赁形式予以盘活加以投资,同时把我们的装备用于投资项目中去,形成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对于产业资本运作问题,振华重工早已抱有积极探索的开放式思维,此前有个案例就是公司结合青岛港发行H股之际,即以基石投资者身份认购了5000万美元的青岛港相应股权。

  为此,朱连宇曾坦陈了“以设备换股权”的投资模式,即在自动化码头的开发建设中,振华重工可以将装备资产折算为一种投资参与进来。他认为:“这样有两个好处,其一用自己的团队来运营自动化码头,效率肯定最高,成本也是最低的;其二振华重工港口装备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与各大码头企业都有很好的交流与沟通,针对港口与港口间交流也许并不流畅的情况,可博采众家之长的振华重工,便可以帮助某家港口公司在码头物流等方面获得较好地提升。”

  据了解,目前中交集团旗下在海外有三个子平台运作,除了振华重工,还有中国港湾和中国路桥。朱连宇指出,后两者都有丰富的海外渠道与项目储备,如非洲中部的多个国家天然资源开采,完全可利用上我们的海工装备,再联手一些富有运营经验的企业。还有就是海上风电工程建设方面,我们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2000吨风电施工船舶,可借此在海上风电工程总承包领域进一步拓展,而且已瞄准了东海地区和渤海湾地区有关的海上风场项目加以投资,搭建这一领域的产业链,以此拉动总承包业务。

  他补充道,此外振华重工拥有一支全球最大的特种远洋运输船队,有着34条重型运输船舶(其中29艘是自有的,5艘为合资公司所控制的),这一业务也要充分开展起来。

  说到兴头上,朱连宇又透露道,基于我们自动化码头系统带来的灵感与技术储备,正着手与华为公司合作开拓智能化立体泊车系统市场,并以此为突破口而进军海内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这在海外也有市场。据公司网站显示,今年9月6日,振华重工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已签署了一个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智能港口和码头自动化,智慧城市交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领域的智能管理等方面,充分运用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寻求通讯科技行业与重型装备制造业的互补合作。

  这些板块业务的开展都需要相当的投入,那么资金来自何方?朱连宇从容道来:“我们准备所做的这些有前景的项目的确需要资金,尤其需要借助资本运作手段,但并非是简单的资金进出,而是结合着国家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也结合着公司长远目标,并且携手各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集成于一体,打造一个个命运共同体。”

  其实,言及具体的投资资金问题,他称,作为上市公司是有多种融资渠道的,这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视实际情况而行。他明确表示,目前来看振华重工是设想主导发起设立一只产业基金,这将是非并表的基金,未来作为公司资本运作的资金池,为公司全产业链上所投资的项目服务。

  言及传统行业制造业企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有所作为,朱连宇指出:“‘互联网+’是个宽泛的概念,我们的客户不单要你提供优质的设备,还需要你接着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包括运营维护,如何让我们全球范围内约300多号客户获得最佳的服务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一个‘数字振华’的转型升级,这既是基于客户的市场需求,也是基于我们管理提升和效率提升的内在发展需求。”

  据介绍,振华重工去年把新一代信息管理系统的顶层设计做好了,今年又随即启动了ERP系统建设。朱连宇表示,公司还有整体上启动新一轮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升级,打造一个云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高效的一体化智能化服务平台。

  朱连宇认为,随着用户需求变得越发多样化和复杂化,公司必须做出及时反应。他多次在走访时发现,很多用户既关注ZPMC提供产品的质量,更关注是否进一步提供好的后续服务,包括备件的供应与仓储、设备的检修与维护、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等;也有些用户有融资方面的需求,以及二手设备的需求;还有的用户希望探讨共同研发,共建创新工厂;甚至有的客户愿意与振华重工以资本为纽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拓展相关的区域市场。

  “实际上,振华重工多年来通过自身的平台与品牌优势已经带领着160多家境内企业走出国门,同时也引进了数十家企业跨国开展业务,未来这一数字还会不断地增加。”朱连宇声称,“我们今后将继续促进振华重工产业链与用户产业链的深度交融,助力双方价值链的整体提升。”

  朱连宇指称,振华重工置身于上海,它是中国的,是民族的,但更是世界的,ZPMC属于全世界!作为民族制造业的一面旗帜,振华重工要在继续做优做强做大基础上,将自身打造成为强大旗舰的同时,进一步聚集合作伙伴,形成庞大舰队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实现互利共赢。他确信:“振华重工在全球各大港口为全世界提供服务的进程中,也在引领一个行业的进步,相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与广大用户和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打造一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平台。”

  朱连宇最后表示,作为“五商中交”中的一商以及中交集团“一台六柱”的一柱,振华重工已在全力转型升级,力求持续巩固全球港机市场的领导地位,全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卓越公司。(杨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