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版四万亿民资作用增强 资金投向软肋区域

2013-11-19 15:44:02 来源 证券日报 | 作者

  对于本轮地方版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业内关注最多的还是资金来源。有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相继推出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与投资计划,相对于此前中央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由中央政府投入加地方筹措而言,地方版“四万亿”更多强调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2008年启动的4万亿元投资,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充当了主角。业内人士分析,由此产生了四种后果:一是加重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迫使地方政府靠出让土地收入来获得配套资金,提高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二是形成了政府投资一家独大的局面,削弱了公平市场竞争,导致了资金低效配置。三是催生了地方政府投资攀比、重复建设及资金浪费行为,加剧了产业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四是政府在资金不足时,倒逼银行实施宽松信贷政策,推高了物价涨幅,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猛增。也正是因此,导致了当前对再次大规模投资的担忧。
  此外,审计署前不久对36个城市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在膨胀,危机在扩大。因此,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在本轮地方投资中显得至关重要。
  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近期,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鼓励和激活民间投资。
  10月14日,北京市公布16条政策,为民间投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政策重点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文化主导行业,引导民间资本在设计服务、广告会展、动漫网游等创意主体行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运营。此外,为解决民营文化企业设施不足的问题,北京市还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改造旧厂房、特色工业遗址、老旧商业设施等,政府给予总投资20%—30%资金补贴,单体改造项目补贴资金不超过1000万元。
  而10月27日,安徽省政府也出台20条意见,其中提出尽快在铁路、卫生、教育、养老等领域推出一批适合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的项目,以提升资金供给保障能力。
  对于民间资本来说,当前也急需投资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有40多万亿元居民存款以及30多万亿元民间资本,这为地方大规模筹资提供了可能。
  业内专家表示,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既可抑制货币增发引发通货膨胀和民众财富缩水,又可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平衡当期消费与远期投资关系,改变国民储蓄率长期偏高对内需和再生产的抑制局面。
  “目前,各地方出台的是初步的产业发展规划及投资目标,但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8年-2009年中央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使GDP增速曾经一度反弹到10%以上,但这也被业内认为是过度地刺激了经济。
  由于此前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给后续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负担,因此业内人士表示,各地方相继推出的投资规划,初衷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但同时要防止产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从2008年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至今,各级投资几乎都流向了建筑、钢铁、铁路、公路等基础行业和重工行业,而一些轻工行业则危机重重。
  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尽管这些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但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
  从项目的选择上来看,这次与“四万亿”相同的地方依然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不过,此次地方投资规划主要集中在官方认为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比如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轨道交通将是继高铁之后的第二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此外,各地方也将目光开始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市区县的2013-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研究报告中,也都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约有40万亿元民间资金,长期缺乏稳定的实业投资渠道。尽管国务院出台了民间投资的“新36条”,但由于国外经济环境的波动和国内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理想,民间资本仍然面临诸多障碍。为此,应将民间资本优势和新兴产业优势结合起来,让民间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得充分的利用平台。